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艺术考级 >

教孩子画得像、夸孩子画得像,都是最糟糕的美术教育!

时间:2019-07-17 13:44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孩子画画,需要家长教吗?”“什么是画得好?什么是画得不好?”……其实,有一套出版早在10年前就出版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早已解答了这些问题。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就看童年阶段成年人如何引导孩子,而教孩子画得像、夸孩子画得像,都是最糟糕的美术教育。

 

鸟居昭美从事了50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作者说这本书是写给妈妈的,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父母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画画、了解孩子在绘画上的成长规律、认识孩子的绘画作品背后蕴藏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减少父母对孩子绘画活动的错误干预,以便能够通过绘画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是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日本教育环境非常糟糕,所有的孩子都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备受压力,被整天灌输知识,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教授识字、算术,所有的孩子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竞争当中,在这种大背景下,作者寄希望于每个家庭,希望父母能够拥有“自净能力”,以此保护孩子免受应试教育的污染。这和现在的中国教育环境非常相似,所以当下中国父母学习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对于育儿有极其重要的启发和帮助意义。

孩子的绘画活动非常普遍,但父母关于孩子绘画的认知却是一张白纸,所以这本书开篇作者就给各位父母讲述了关于孩子绘画的入门知识,我觉得每个父母都应该获得这些最基本的认识。

认知1:孩子的画是用来听的,不是看的

在孩子绘画的时候,父母总是急于纠正孩子,有些父母甚至因为纠正孩子绘画而和孩子发生巨大冲突,父母大吼,孩子狂哭,重则孩子再也不愿意画画,轻则孩子不敢下笔。这都是因为父母缺乏对孩子画画的最基本认知导致的结果。

孩子的画和成人的画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如同蝌蚪和青蛙,尽管蝌蚪长大之后就变成了青蛙,但蝌蚪小的时候只能按照蝌蚪的方式在水里运动、觅食、玩耍,青蛙如果一定要蝌蚪从小就学习青蛙的生活习性,那么我想这个蝌蚪绝对活不下来。孩子所处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固有的绘画特征,作为成人我们只能尊重孩子,而不可做一些强制改变等反人性的事。比如,1岁的孩子只能画弧线,而画不了一个封闭起来的圆圈,画封闭的圆圈这是孩子成长到2岁的时候才能完成的事情,如果父母非得教会1岁的孩子画出一个封闭的圆圈,那就如同强制蝌蚪用四条腿游泳一样,会大大破坏孩子本身的成长规律。

 

另外,绘画是孩子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拥有自我表达的能力,对于成人我们可以借助语言,但对于婴幼儿,在语言系统尚未发展完善之前,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最有效途径。孩子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我们不能因为看不懂,就否定孩子绘画作品的意义,鸟居昭美说:“孩子的画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看的”。如果妈妈能够认真倾听孩子蕴藏在绘画中的故事、感受,并且能够给予理解、支持和肯定,那么孩子就能在绘画活动中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内心感受被看见,孩子渴望被看见的需要更强烈。我们经常说“看见就是爱”,看见就是要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我们还经常说“积极回应”孩子,对于觉察力弱、积极回应能力差的父母,听孩子的绘画就是一个回应孩子非常重要的载体,这可以大大弥补我们在积极回应孩子方面的不足。

对于2岁之前的孩子,画画只是手部肌肉运动的结果,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也没有听的必要,允许孩子自由涂鸦就好。对于2-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对绘画赋予意义了,我们听的时候只需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即可。而对于4岁以后的孩子,绘画不仅仅有意义,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故事,故事又蕴藏着孩子的情感体验,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听孩子绘画作品的时候要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或者邀请孩子讲讲他的作品——“你能给我讲讲你的绘画作品吗”?

认知2:让孩子画得像,就是扼杀孩子的5种基本能力

每一次听到父母用“画得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绘画作品的好坏,我就很无奈,这就如同要求用英文写出一副书法作品一样无理。如果父母总是用“像不像”评判孩子的作品,而且经常自以为是地给孩子画各种物体的形象让孩子学习,那么这就相当于孩子小的时候使劲给孩子糖吃,有一天孩子的绘画作品就如同孩子的牙一样会长出蛀牙。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是人的天性,这是进化的结果,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教,父母要做的就是欣喜地守护好孩子的这些能力,为孩子提供适宜画画的环境。鸟居昭美说:“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多大的孩子,有没有学过绘画,只要给一张纸、一支笔,孩子就能绘画,而且一心一意、旁若无物、下笔果断,反而是成人,每画一笔都要犹豫、踟蹰。毕加索就非常痴迷于孩子的作品,而且说“5岁孩子的绘画,抵得上一个大师”。

 

鸟居昭美通过大量案例观察研究发现,绘画需要五种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

通过绘画,可以促进孩子这些能力的发展,而如果教孩子形象,也就是力争画像,就会阻碍甚至破坏这些能力的发展。孩子需要通过在纸上画线条不断地感知和调整自己手腕和手臂的运力和方向,在调整和尝试中孩子会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孩子会获得“如何才能画出一条直线”、“如何才能画出一个半圆”等等的经验,这些发现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语言是内在感受的表达载体,绘画就是孩子的语言,是对语言发展尚不成熟的补充也是对语言发展的促进。前面说了,绘画是孩子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而表达的内容则是内心情感和人际关系体验。绘画是要通过形象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在成人的视角中,太阳就要用圆圈代替,而在孩子的眼中,太阳完全可以用半圆代替,太阳这个形象到底画成什么样,在于孩子的创造,而不在于父母的教授,如果父母因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不是圆圈的太阳形象而责怪孩子的画“不像、不好”,那简直如同责怪五星级酒店的席梦思床太柔软了无法入睡而选择睡地板。

很多已经讨厌画画的孩子,或许就是父母无视孩子发展规律,教孩子画形象,指导孩子用色导致的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独自一个人不愿意画,对于孩子来讲,和伙伴一起才能画起来、画得更开心。如果孩子已经开始讨厌画画了,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对孩子淳朴天真的表达方式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许,不断地听孩子的绘画,孩子就能够重新获得自信、再次爱上画画。

认识3:绘画就是要弄得很脏

孩子画画的时候,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把衣服、房间弄脏了,因此对孩子的绘画活动加入过度的限制,这就如同担心玩泥巴和沙子会弄脏孩子的衣服而阻止孩子玩一样,是非常糟糕的。前面我们说了,绘画活动就是都市孩子的泥巴和沙水,绘画对于孩子来讲和泥巴、沙子一样是一种“造型游戏”,在成人眼中,孩子在画画,而在孩子眼中,是在玩游戏。

 

孩子绘画的本质就是要弄脏,难道不是吗?给孩子一张白纸,不就是要让孩子把它弄脏吗?鸟居昭美说:“艺术的本质,就是以毁坏、弄脏已有形象为基础”。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以毁坏、弄脏为中心的,如果父母担心孩子弄脏而阻止孩子的活动,那等于说是在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也是在剥夺孩子作为人享受内心喜悦的机会。绘画,就是用各种颜料把纸弄脏,让纸发生变化,毁坏已有的形象而创造新的形象。正如鸟居昭美所说:“运用自己的手和脚让世界发生变化,那种变化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肌肤来感受。然后,思考、制作、画出来——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

认知4:孩子的绘画颜色,并不能反映性格

有些父母喜欢通过孩子绘画作品的颜色判断孩子的性格,对于我们没有专门受过训练的人来讲,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也没有什么意义。比如,有些父母看见孩子只用黑色,就很紧张,觉得孩子内心是不是很阴郁。事实上,对于5岁之前的孩子,什么颜色都一样,一种颜色就够了。我经常看见三四岁的孩子从头到尾只用一支油画棒涂色,而父母在一旁非得让孩子多用几种颜色,结果搞得孩子的绘画活动很不愉快,我想说这简直就是无事生非,横加阻挠,看见孩子很愉悦父母心生恨意,所以非得想个法子让孩子的绘画体验变得糟糕才行,要不然为什么非得这样做呢?

 

再者说了,孩子的性格,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绘画也许可以反映一个孩子的性格,却难以塑造孩子的性格。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孩子的性格早在三岁之前就形成了。

认知5: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孩子画画的源泉

很多父母责怪自己孩子的画面太单调,殊不知,孩子画面的单调恰恰反映了孩子生活体验的贫乏,我们前面说了,绘画是孩子的自我表达,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体验过春风里在草地上和同伴狂奔嬉闹,绘画中又如何画得出舒畅喜悦;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体验过一家人其乐融融,画面中又如何表达出温暖与爱;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何画得出大格局、大境界。柏拉图曾说“艺术,是生活的影子”,一个孩子的生活如果是贫瘠的、无聊的,那么不只是他的绘画,他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精打采的、干瘪的。因此,想要有丰富的画面,就得首先有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

以上关于孩子绘画的5个认知,可以快速帮助父母了解、认知孩子的绘画,从而在培养孩子绘画的路上,避免成为孩子发展的阻力,同时也可以帮助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做出明智的选择。我希望父母拥有人本主义最基本的信仰,那就是:坚信人有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只要不加干涉,每个孩子都会朝着好的方向成长。事实上,这5条认知也没有教父母应该做什么,而是提醒父母不要做什么,更多的时候是做一面孩子的镜子,把孩子客观的状态反馈给孩子,就已经是很好的父母。但如果我们父母这面镜子灰尘过多,反照出来的孩子就会模糊不清甚至发生扭曲,这才是最糟糕的事。

 

 

孩子的画和成人的画不一样

 

孩子并不是在个头上小一号的成人,无论是零岁的孩子、一岁的孩子或三岁的孩子都分别拥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和人生体验。他们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

 

在幼儿喂养问题上,成人会从母乳到断奶食品,分阶段提供给孩子。烹调处理上更是努力做到适合孩子的饮食。任何一个成人都不会做让幼小的孩子去饮酒或抽烟这种离谱的事情。

 

绘画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画的是和成人完全不一样的画。

 

成人欣赏画家的画,或者作为兴趣画些画,这些行为和孩子的绘画行为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以欣赏成人绘画的眼光去鉴赏孩子的画是不恰当的。

 

孩子画画时,成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者直接插手更是对孩子的妨碍。这一点,希望家长一定要牢记心中。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

 

婴儿通过哭、抖动身体或者笑来表达高兴或不高兴。

 

母亲通过观察婴儿的反应来分析原因,了解婴儿的心情。比如,孩子哭了,妈妈就想是不是尿布湿了,该换尿布了;如果婴儿笑眯眯的,妈妈就认为他吃饱了,等等。

 

对于“哭”这一婴儿的表达方式,大概没有一个父母把它的好坏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过吧。肯定不会有父母这样说:“如果再用那样糟糕的哭法儿,就不给你奶吃!”更不会有父母这样担心:“这个孩子用这种方式哭,是不是性格上有问题啊!”

 

然而,对于绘画,父母们却用好坏来评价,甚至上升到心理分析,试图通过画来判断孩子的性格。但是,孩子的画和婴儿的哭是一样的,仅仅是直接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

 

孩子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又不能靠书写文字来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无论画的好坏,成人都应该首先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们所要讲述的内容。

 

▲6岁的Adam指着画讲述了一个很长的恐龙盖房子的故事。

 

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就是这个意思。

 

更准确地说,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够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被“听”,被理解了,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画,作为母亲最重要的态度就是去“听”,去了解,去感受!

 

 

 

不同年龄阶段的“听”画方法 

 

从出生到三四岁的几年中,孩子的身心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在这短短几年中几乎浓缩体现了人类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我们同样可以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看到这些历史发展的足迹。

 

原本像猴子一样随意涂鸦的孩子,开始给圆或线赋予意义,从而获得语言,最后甚至只凭印象去绘画。孩子一个一个地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就能够画出人类用于表达的画。而且,随着这个发展过程,表达的方式和内容也随之变化。

 

我绝对不赞成那种无视孩子的发展过程,迫使他们超越自己成长过程的做法!同时,就像不同年龄的孩子画出的是不同的画一样,不同年龄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鼓励方式。

 

“听画”的方式方法也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如果是二至三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要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意思。到了四岁以后,就要问“他们在做什么”,要听听他的画里故事的内容。

 

但是希望家长注意,我们一说“画是用来听的”,妈妈也好,保姆也好,容易变得过于热心,喋喋不休地去询问孩子。

 

我们的原则是,在孩子专心画画的时候,最好不要发问。而当孩子画完了拿给你看时,或者画得有些厌烦,暂时告一段落时,再去问问他也就足够了。

 

 

 

绘画也会“长蛀牙”? 

 

孩子刚刚开始画点什么的时候,大人就画一些人的脸呀、汽车的形象呀什么的教孩子画,或者孩子一要求,就画出一些物体的形象来给孩子看……这样的经历,大概每个妈妈都曾经有过吧。

 

孩子一央求“画一个吧”,就画给他看,孩子就笑容满面,非常高兴。如果是个擅长绘画的妈妈,通常还会教孩子:瞧,郁金香是这样画的,小人啦、车子啦是这样的。孩子如果模仿着来画,对妈妈来说也是件很高兴的事。这些都是因为妈妈觉得孩子很可爱,而做出的无意识行为。

 

但是,如果只是为孩子高兴,就无限制地给孩子糖果吃,结果会怎么样呢?不知不觉中长出了蛀牙,到时候疼得哭起来的也一定还是那个可爱的孩子吧!这种情况,当妈妈的一定会提醒孩子:“糖果吃多了不行,会长蛀牙的!”

 

希望妈妈们在对待绘画的问题上表现出同样严格的爱心来!孩子一央求,就画些物体的形象给他们,就如同给孩子吃糖果让他们长蛀牙一样。

 

 

 

为什么非要教孩子画形象? 

 

那么,为什么要在绘画方面迁就孩子,早早地就非要教孩子形象呢?

 

原因之一,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孩子的画和成人的画完全是两回事,而成人并没有以此为前提去理解孩子的绘画。

 

还有一个原因,是妈妈一直认为画画这点事儿自己还是能教的。文字如果不教的话孩子是记不住的。妈妈教画时怀着教孩子认字时与别人孩子攀比的心理,希望自己孩子尽早多认多写一些字。

 

但是,绘画并不是像文字那样是只要教就能会的东西!比如说要记住“目”这个汉字,就首先要记住这个规定:无论是妈妈或朋友,还是狗呀猴子,甚至是蜻蜓或金鱼,只要是具体到眼睛这个东西,都要写成汉字“目”。

 

但是,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

 

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一岁的时候获得一岁的能力,两岁的时候获得两岁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能力时,绘画能力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

 

▲6岁的Adam的画《美丽的窗帘》

 

这时候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

 

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等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在这之前教孩子画画,是拔茁助长,反会毁掉孩子的天资。

 

最具代表性的拔苗助长行为有: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等。

 

我倒是觉得,成人从孩子的画中获得的启发更多。孩子在绘画时一心一意,旁若无物,下笔果断。而成人绘画时,每—根线条、每一种颜色都会犹豫、踌躇,好像是在做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就连毕加索都曾经深入研究孩子的绘画。但孩子天真无邪的作品,即使是毕加索这样的画家都无法模仿。

 

在这样的孩子面前,成人竟然摆出老师的面孔去教他们画画,我觉得是不可取的,成人也应该为此感到惭愧。

 

小朋友们在万有幸福空间做的蔬菜画,不仅色彩夺目,闻起来也很有食欲呢!

 

 

教孩子去画形象

会有什么后果? 

 

绘画需要以下五种基本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通过绘画,这五种能力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但是,教孩子画形象,会逐渐阻碍这些能力的发展。

 

首先,谈谈动手能力。绘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运用手的活动。这样培养的是一双“劳动”的手、“工作”的手。

 

但是,如果教孩子画形象,孩子就无法通过手的自由运动感受自己给外面的世界带来变化。举例来说,孩子无法发现通过什么样的手的运动,画出什么样的线条,同时也就失去了这种发现的乐趣。没有了乐趣,孩子也就失去了动手的愿望。

 

其次,成人教孩子画形象,是把别人的而且是成人的感觉原封不动地强加给孩子,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来发挥,其结果是孩子对绘画的感觉无法得到发展。

 

最严重的,是语言能力的发展遭到沉重的打击。

 

语言被称作第二信号系统。像杯子、碗这样的具体事物,即使现在不在眼前,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想象它们的样子。因此,当听到“妈妈在做饭”这句话时,我们就会在大脑中想象这一情景,并把它画出来。

 

语言的作用就是让脑海中能够浮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因此,一旦教了形象,孩子就不再依赖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而是按照成人教授的形象来画画。这样一来,孩子的绘画方式就被改变成否定语言作用,即否定想象能力的绘画方式了。

 

这种通过语言想象,在脑海中重现影像的重要能力不通过训练是无法养成的。反过来讲,绘画也是在训练和提高语言的能力。

 

教孩子画形象,就像是过早地给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孩子因此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能把自己的感动、自己发现的真实世界活灵活现地画出来,这才是掌握了人类真实的生活与发展的本能。

 

如果画不出这样的画,也可以说自己内心没有在真实地活着,那将是一生中十分遗憾的事情!即使能够把热门的漫画或卡通模仿得完全一模一样,也不过是技术熟练而已。那里并不存在孩子生命本体的真实感受。

 

一幅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或是想法而画的画,即使在技术上还未成熟,也能够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深处。而绘画者本人从内心深处希望表达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

 

夸张点说,这是体验艺术活动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是一种人生的乐趣!表达的乐趣,就是这么深刻。难道你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体验、感受这种快乐吗?

 

 

和小伙伴在一起,就能画起来 

 

社会能力的提高,同样和绘画是有关系的。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是无法独自生存的。任何人都有希望被团体认可的社会性需求。因此,孩子也同样希望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获得周围人们的理解。

 

希望和好朋友一起玩,希望友好相处,希望得到朋友的认可……这种心情从人开始学走路就萌发了。虽然在此之前,只要有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满足了,但在此之后却不能满足于此了。

 

事实上,到政府主办的绘画教室来参观的妈妈们,看到自已两三岁的孩子那样热衷于画画都会很吃惊。曾经有位妈妈不解地告诉我:“这孩子在家既不想画画,也从来没有像这样专心致志地画过。”

 

和同伴在一起,就会引起孩子对绘画的热情,同时满足了孩子和同伴一起游戏的社会性需求。在家里,只有两个人的时候,尽管妈妈希望孩子画,对孩子说:“画画吧!”可是孩子根本不想去画。

 

然而,如果是两三个小伙伴在一起时有人提议:“画画吧!”孩子们就会响应:“画吧!画吧!”并充满热情地画了起来。

 

▲5岁小朋友在万有幸福空间自得其乐,不填色,只原创。

 

玩伴或朋友的存在,对孩子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绘画方面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经常听到有妈妈叹着气说附近没有小朋友。孩子的数量变少,孤立地生活在公寓这样的封闭空间里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妈妈们为了孩子,要想着去多交一些朋友。

 

在儿童画廊这一项目中,我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幼儿园里受人家欢迎的小朋友画的作品。画这些画的孩子,其实既不是特别擅长画画,也不是画得很好。仅仅是因为在幼儿园和小伙伴在一起,才画出了这样好的作品。

 

和小伙伴在一起画画时,激发了这些孩子的表现欲,由此诞生了那样的作品。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能出这样的作品也是因为幼儿园的老师采用了适当的方式方法。

 

在家里的妈妈们,其实也可以商量好,给孩子创造出一个画画的场所。

 

当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妈妈们在容易照看的位置放上桌子或大的纸箱,让孩子们坐下来。把平日里积攒下来的挂历纸或草稿纸拿给孩子们,再凑齐绘画用具,让孩子们自己去画,并告诉孩子们:“你们在这里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吧!”

 

这时候,妈妈们只需要在旁边享受一下喝喝茶、聊聊天的乐趣。

 

这种愉快的气氛,越发能让孩子们的心情安定下来,激发他们对绘画的热情。如果能这样做,也就不会再有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担心孩子在家里不愿意画画的情况了。

 

我觉得,只要给孩子提供画画的伙伴和场所,孩子就一定会愿意去画画。

绘画,是生于这个时代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活动。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绘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绘画活动,之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犹如泥土沙水,之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不可或缺。孩子在泥土沙水中成长起来,必然会获得极大的好处,但在绘画活动中成长起来,不仅不见得获益,还有可能遭殃,这是因为农村孩子在进行泥土沙水活动的时候是不受成人干预的,而身处大都市的孩子在进行绘画活动时却处处受到成人的干预。很多父母的干预,大多时候是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是阻碍孩子成长发展的。

 
 
书中精华解读
 
 
 

鸟居昭美说:“当孩子对画画很着迷的时候,成人不要过于计较他的写实能力,对孩子横加干涉是没有用的,不如和孩子一起动手吧。”

其实绘画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滋养方式,一种很直接的释放自我,将内心的世界向外表达的方式。当孩子拿起了画笔,也就开启了一条我们与他们心灵相通之路。在这条路上,父母无需指引,只要陪伴孩子,一起愉快的走过。

作者鸟居昭美在书中非常详尽的给出了每个年龄段的绘画特点:

1、一岁孩子绘画特点及建议

看似孩子乱画一气,散乱不规则。这种绘画,不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是手运动的结果。一岁半前,通过手的往返运动涂鸦。一岁半以后,从大的连续圆圈到小的连续圆圈。

TIPS:让孩子多爬,对绘画有帮助;不要给孩子很多种颜色,只给他一种喜欢的颜色就可以了;如果已经教过画形象,应立即停止,让孩子回到原本自由的绘画方式。

2、两岁孩子绘画特点及建议

涂鸦变得有了意义,加入了涂色。两岁半前,圆圈开始封口,开始能够画单独的一根线条。两岁半以后,开始对画加以解释说明。

TIPS: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喜欢自己动手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此时大人替代或阻碍他们的动作,就会影响其积极性;多读绘本也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印象。

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孩子把自己赋予意义的线条按照自己的心愿、想法画出来。千万不要否定、干涉孩子,更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

3、三岁孩子绘画特点及建议

边画边进行思考,进入有表征意义的涂鸦作品阶段。三岁半前,有目的地动手画画;三岁半后,用许多圆讲述。圆圈上画点和横线的“头部形象”开始在孩子脑海中出现。

TIPS:这个时候的孩子喜欢情景模仿游戏,画的圆圈和线条都有着故事情节。孩子给点和线赋予各种意义,表征能力进一步发展。看着孩子画着满是圆圈的画,家长应该高兴并称赞他们,也要听孩子讲画中的故事。

4、四岁孩子绘画特点及建议

4岁孩子可以凭印象画画,在画头部的基础上画出手和脚,形成了所谓的“头足人像”。四岁半后的画,看起来像商品目录一样杂乱无章;四岁半到五岁,孩子会画一个四方线把家里家外区分开来,这是孩子条理性表达在逐步提高的表现。

TIPS:如果在这个时期成人教给孩子如何画画,就是剥夺孩子认识事物的乐趣,甚至是挫伤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也是阻碍了成长为人的最重要的学习和发展能力。

5、五岁孩子绘画特点及建议

作品使人一看就懂,依旧是“同存式表达”;五岁前后,能画出有序排列的事物形象;五岁半后,用基底线表达关系。

TIPS:这个阶段,孩子渐渐明白了各种事物各自具有的特征,开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逐渐有了兴趣。这个时期孩子非常享受分区涂色的乐趣,可以给孩子准备12色的彩色笔。如果孩子喜欢单色,请不要纠正他。

孩子画画,不是按照自己看到的,而是按照自己认识到的,只画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事物。这种现象是四岁到八岁左右孩子绘画的特点。

6、六岁孩子绘画特点及建议

6岁孩子把事物沿着基底线有序地画出来。开始能够做图案游戏,把事物抽象化画出来。

TIPS:可以讲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把故事画出来;或是把有趣的生活经历作为绘画主题,让孩子画出来。重视和孩子之间的谈话,多问孩子画里画的是谁、在哪里、在干什么等。

7、七至八岁孩子绘画特点及建议

这时候,孩子开始对图案设计感兴趣,依旧并列的表达事物,逐渐开始用书面语言对画面进行表达;基底线开始转变为水平线或地平线;开始分别从正面、侧面、背面画人物肖像。

TIPS:孩子的画逐渐变得让成人一看就能理解,成人要去体会孩子的心情,仔细欣赏孩子的作品。

8、九岁孩子绘画特点及建议

视觉写实主义,出现了“一维平面的写实表现”。孩子开始采用和成人相同的观察方式,画法也开始向写实转变。在绘画方面,九岁是孩子迈向成人阶段的第一步。

TIPS:这个时期孩子可以使用任何绘画工具,可以开始写生。如果孩子总是画电视里的人物,或只喜欢临摹,家长应多给孩子讲生活中的事或传说故事,帮助孩子发掘绘画主题。

 
 
 
家长如何培养画画
 

1、尊重孩子画画的感受,了解孩子当下年龄绘画特点

今年8月在安徽游学时,到达当天我就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绘画。收拾妥当,所有人坐在一起,谈一谈什么是自己心中的绘画,无外乎“表达自我”、“把想到的画出来”等等。

而在画出第一幅画之前,我们先深深地与内心做好联结:闭上眼睛,感受现在自己看到了什么、忆起了什么。当一切准备好了,再睁开双眼,开始创作。

起初,我们其实是做不到直接画出想像的感觉的。比如我画的第一幅画,跟感觉完全不对路;再画一幅,基本达意。

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要让孩子按照我们想当然的意愿去做到,得有多难?

人物肖像发展过程系统图

这幅图,我一直留在自己的微信收藏里。每当身边有人觉得自家娃画的“不太好”、“太简单”,我都会拿出来,经常就恍然大悟了。

诚然,有一些孩子很早就掌握了“更高级”的技法、构图,但孩子们符合年龄的特点更值得我们了解,也真的不要给他们“不符合年龄的期待”

如果成人教了孩子如何填色、如何画形象,就是在把我们成人的感觉原封不动的强加给孩子,孩子则无法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即兴发挥。

最终结果,将是孩子对绘画的感觉无法得到发展,相应的,孩子的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等五种能力也将遭遇一定的发展阻碍。

2、为孩子创造丰富体验,在家设立绘画角

当然,教孩子画过形象画的父母也不需太过焦虑,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越小的孩子纠正的越快。

鸟居昭美也指出,多带孩子一起做快乐体验,不怕脏,创造条件让孩子玩水玩沙,孩子的体验丰富了,就能再次表达自己了。

只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作品。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评判孩子作品的好坏,也不在他们创作时过多询问、干扰

如此,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允许他们用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内心向外的绘画表达。这样,她们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做自己”,创造自己的画作,并在此过程之中,自然而然的发展着自己的各项能力。

我们至少可以开辟出一个角落,作为彼此的绘画角,为彼此创造一个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生发出属于他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人生体验。因为,他们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

未来,我期待着跟孩子一起,坐在画架、画桌前,用纸、笔释放情绪,呈现生活美好的那一刻。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47406号-4 上海美术等级培训考试官网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华池路58弄3号楼3楼 邮编:200061 邮箱:mastersart@163.com
网址:www.artgradetest.com 电话:021-52663828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1号